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史上首顆"失敗恒星"被誤會30年(圖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第一顆棕矮星“葛利斯 229B”(Gliese 229B)1995年確認,一直有一個謎團未解:它的質量和亮度不相稱。


經過30年後,這個謎團終於解開,原來Gliese 229B並非1顆,而是一對彼此緊密互相環繞的聯星系統。

棕矮星質量介於氣態巨行星和恒星之間,質量比行星大、又不足以成為正式恒星,因此又有“失敗恒星”之稱。 Gliese 229B距離太陽系19光年,1994年由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發現,並於1995年確認,但以其質量約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70倍來說,亮度太低,一直令天文學家百思不得其解。


現在,兩份新研究利用位於智利和夏威夷的望遠鏡,重新檢視這顆棕矮星後恍然大悟,原來Gliese 229B並非一顆、而是兩顆棕矮星因引力鎖定成為聯星系統,彼此緊密環繞,又共同繞著一顆小恒星、質量是太陽60%的紅矮星公轉。 因此,Gliese 229B被改稱為Gliese 229Ba、229Bb,前者質量是木星的38倍,後者是34倍,現在其觀測亮度終於和質量相符。


這兩份研究報告16日在《自然(Nature)》和《天文物理學期刊通訊(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)》發表。 其中一份研究由加州理工學院物理、數學和天文學部天文學教授馬威特(Dimitri Mawet)、博士生傑瑞. 玄(Jerry W. Xuan,譯音)提出,另一份由加州理天文學博士生懷柏克(Sam Whitebook)和“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(STScl)”天文學副教授布朗特(Tim Brandt)率領進行。




這對棕矮星互相環繞的周期是12天,彼此相距僅為地球距離月球的16倍。 馬威特指出,這項研究解開了亮度和質量不符的疑問,也加深對棕矮星的了解。

傑瑞. 玄說,Gliese 229B被視為棕矮星的典型代表,“我們對這個天體性質的認知一直以來都錯了”,這項發現也顯示,棕矮星可能以令人意外的奇特形式出現,以及恒星形成過程的復雜與混亂,“我們應該永遠對有驚喜發現保持開放態度”。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61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.0031 秒